在湘电试验平台上,一套2000kW球磨机永磁直驱系统正在紧张的进行联调联试,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代表着性能的突破,这套绿色节能系统综合节能率达20%以上,经过严格的运行试验后将发往海外。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湘电集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研制高效节能电机、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新型绿色电力能源等一批绿色、低碳产品,并实现市场化推广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湘电集团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新产品开发。近四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2亿余元,开发项目428项,成功推向市场的新产品超过50项,新产品产值累计约6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研发投入产出比不断提高。
公司通过与国内知名院士团队,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科院电工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同步磁阻电机、纯电电动轮自卸车、轨道交通永磁电机牵引系统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工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湘电瞄准工业、电力能源、矿山、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绿色节能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后成功研制出超高效电机、飞轮储能系统、高速电机、大容量移动式电化学储能、ORC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永磁直驱节能系统设备等一系列高效节能产品,其中飞轮储能技术、永磁同步电动机等3项技术装备和产品纳入国家工信部工业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装备和产品目录,主导制定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高功率密度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等行业标准,累计向社会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风力发电机等产品2300万千瓦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00多万吨,为我国节能降碳事业和绿色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高端平台 持续增强创新能力
湘电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创建分级研发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公司级研发平台1个,子分公司及事业部层级研发平台6个。湘电研究院作为公司一级研发平台,主攻新产品的研发和试验,先后研制出了特种车辆发电机控制器、脉冲发电机、矿用浮选机永磁直驱系统系列化等新产品、新技术。子分公司及事业部层级研发平台专注电机电控、车辆等领域的技术研制工作,为产品迭代升级持续赋能。
公司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重点优势领域,着力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开发平台,进一步夯实技术创新平台基础。湘电承担了3个国家级、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建成了交流电机、电机电控、自卸车、工矿准轨电机车等八大实验室,形成了体系化的研发试验能力,结出了一批“科技硕果”。
近年来,公司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能源局重大科技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项目4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拥有有效专利541件,软件著作权48件;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03项,修订技术管理标准126项,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
在拥有强大的研发设计试验能力的同时,湘电还具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工程化能力。公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ERP技术、MBD技术以及MES技术为支撑,构建数字化样机研发、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制造3大支撑平台,打通从营销、设计、工艺到生产组织、制造及质量检试验的信息流,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的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系统、自动化设备“三化合一”,大大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其中湘电股份电机事业部中型铁芯车间成为省示范智慧车间建设样板。
随着核心技术逐步实现市场化推广应用,公司成功取得了一批大项目大订单。今年,公司成功中标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水源泵站同步电动机、变频装置及其附属设备采购项目;10台120吨级纯电矿用自卸车出口海外;“电动湘江”208TEU集散两用纯电动船示范项目在湘潭市开工建造。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队伍创新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研究制定《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三年(2023-2025)工作规划》,打出一套科技人才“引育留”组合拳,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研发能力突出的科研人员队伍。公司目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766人,高技能人才28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荣获“大国工匠”“湖湘工匠”“国企楷模”等称号12人。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用好人才,提高经营效益,强增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公司制定《科研及新产品开发项目制管理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近三年发放科研及新产品项目激励、专利奖励900余万元,同时还表彰一批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湘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成套优势,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源源不竭的绿色动力。